[為什麼原料檢驗合格,做出來的食品卻不合格呢?]
邏輯沒有這麼難懂。
實在太多讀者來詢問米餅的問題了,在這裡做一次幫大家解答:
首先邏輯是這樣的:
1.「符合成人食用標準的米」做成「符合成人食用標準的米餅(O)
2.「符合嬰幼兒食用標準的米」做成「符合嬰幼兒食用標準的米餅」(O)
但問題來了:
3.「符合成人食用標準的米」做成「符合嬰幼兒食用的米餅」
(??????)
3的答案為什麼是問號呢?
因為食品加工端,以適當的製造流程,可以符合嬰幼兒食品的重金屬標準。但如果是用製作成人食品的方式,怎麼做出合格的嬰幼兒食品呢?
某食品工廠宣稱購買了宜蘭的米,這個原料的鎘含量符合成人食用標準(稻穀鎘為0.4ppm・白米鎘檢驗為0.1ppm)
但由於嬰幼兒的體重大約是成人的1/10,甚至更輕,因此嬰幼兒食品對於鎘的標準更加嚴格,是0.04ppm。
如果一家食品工廠想要做出合格的嬰幼兒食品,製程跟檢驗一定比做給成人吃得更加嚴格,品管當然也要嚴格把關。
如果以「成人的食用標準」來做「給嬰兒吃的東西」,當然會不合格啊。
把給大人吃的米餅,包裝成嬰幼兒食品來賣,當然是不行的呀。
這就是為什麼「檢驗合格的米」卻做不出「檢驗合格的嬰幼兒米餅」,因為食品加工廠根本不是用作給嬰兒吃的規格在加工,而是用成人食品的標準製造,再包裝成嬰幼兒米餅來敷衍了事。有問題的當然是製造商。
把這個問題推給宜蘭的農民,真的不對,這不是生產者的問題,也不是公糧收購單位的問題。就是食品製造端便宜行事的後果而已。
全台灣重金屬污染的農地都被造冊列管,不得生產農作物流入市面,如果說要把這個問題推給宜蘭的農民,而宜蘭的稻田又都很乾淨,請問採購的糧商,是不是做了什麼混米的事情?而且還是混到了哪裡沒被列管的稻田?(但稻穀與白米檢驗都合乎標準)這個機率微乎其微,但不敢說是零。
A.米餅工廠品管太差 B.糧商混到污染米
我覺得前者機率比較高啦,不要一直牽拖到農民好嗎。
圖片來源:
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12524/5092518
宜蘭食品米餅含鎘超標? 業者咬定「非嬰幼兒食品」